医者心善还要专业过硬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2023-09-09 15:03:20

•本报对话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梁宗安

本报记者  张  健


(资料图片)

8月17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3年“最美医生”名单,9名个人和中国援外医疗队获此殊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梁宗安教授是其中一位获奖者。他先后担任四川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副组长,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专家组常务副组长,从“非典”到新冠,在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宗安1962年出生在四川巴中,1979年高考时,按照父亲的安排,报考了医学院,被四川医学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录取。毕业后,他留校先后担任了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在梁宗安的推动下,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于2015年正式成立呼吸治疗学系,成为国内呼吸治疗专业发展的“先驱者”,梁宗安担任了第一届系主任,为国内医疗界培养了一大批呼吸治疗师人才。近日,《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梁宗安教授。

生命时报:您如何看待“最美医生”这份荣誉?

梁宗安:医生的工作目标就是用专业能力延长患者寿命,减少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新冠疫情早期,大家压力都比较大,因为对病毒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是未知,医疗救治手段也不多,所以医生就是尽最大努力,利用专业手段去帮助患者,让更多病人得到救治,而我只是做了自己分内的事。

生命时报:“非典”和“新冠”两次病毒来袭时,您都首批参与救治,当时您害怕过吗?

梁宗安:2003年“非典”暴发时,我是华西医院呼吸系统方面较年轻的专家之一,有幸担任了四川专家组副组长,全程参与“非典”防治工作。当时我心里还是紧张的,但我是医生,到一线救人是我的职责,就像战士出征打仗一样。当年,四川有20例“非典”病人,我诊治过17例。

新冠疫情发生后,我作为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专家组常务副组长,参与构建了全省医疗救治模式,后来先后三次到抗疫一线:作为专家组组长率华西医院专家组进驻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总结确诊病人的经验;带着华西医院69名医务人员全面接管成都公卫中心重症病房,救治成都市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加入中国政府派遣的国家卫健委和中国红十字总会组成的援意抗疫专家组赶赴意大利,传播我国的防疫实战经验。回望疫情这3年,中间虽然有过惊心动魄,但我只是按照自己的专业素养、能力,力争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生命时报:您认为当医生最需要的品质是什么?

梁宗安:二十多年前,我治疗过一个病人,让我至今印象深刻。一位28岁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女性患者,神经受损,控制不了呼吸肌,到华西医院呼吸ICU治疗。依照病程,这种疾病大多数能够康复,但由于患者家庭贫困,在ICU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就欠了近万元医疗费。当时,她的家人提出把病人接回家,我一听就着急了:“再治疗一段时间就能康复,现在出院回家就前功尽弃啊!”患者家人打算卖房子去缴费,我又觉得不忍,因为他们卖了房子就没地方住了。后来我就安慰患者说:“我都没赶你出院,你自己急什么?先治,欠费再想办法!”在我的坚持下,患者得以继续治疗并康复,可出院时仍没办法补缴费用,最后他们给医院打了欠条才出院。受到“照顾”的患者和家属也没有令人失望,他们一年多后就还上了欠款。类似的情况,医生们在临床上总能碰见。我觉得,要做好一名医生,首先要有善心,当医生不需要考虑那么多,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怎么让患者渡过难关。

梁宗安教授(中)正在门诊给病人看病

生命时报:您觉得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梁宗安:医生有善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

从医学院学习阶段,到规培或专培学习阶段,一名专业的医生必须达到六个要求: 一是看的病例数要足够多。比如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学生要求至少诊治过多少例肺炎,用过多少例呼吸机等,达到标准,才能过关。二是知识和技能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即必须掌握基础学科知识,同时技能要达到一定水平。三是要有沟通能力。其中包括医患沟通、同行交流等,沟通能力不够的人,可能也不适合做医生。四是具备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能力。医学在不断进步,医生也不能因循守旧,我们遇到的病人有可能千奇百怪,就像新冠病毒一样,刚开始大家都不知道,如果没有学习能力,不去了解、深究,那就可能漏掉,影响工作和对患者的医疗照护。五是有医德。即具有医学的专业主义精神,与每位患者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充分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愿景。六是具备充分利用系统资源的能力。比如,有些患者需要做的检查,你这家医院不能做,但有医疗机构做,那就要了解并想办法让患者去做,不能因为做不了相关检查而耽误患者病情。作为医生,你要知道所在地,甚至国内的哪些医院哪些项目能做,学会利用系统资源去为患者提供医疗照护,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职责或能力。

我还是希望有更多适合做医生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并淘汰不适合这个职业的人。我国从医学生到医生的培养过程,淘汰率很低,但欧美国家一直采用“淘汰”的学籍管理体制,每年总会有人“掉队”,最后只有过半数的人成为医生。淘汰的人不是不优秀,而是他可能在某些素质和人格方面不适合做医生。

生命时报:您如何看待现在的医患关系?

梁宗安:医患关系的和谐,相互理解很重要,因为医患目标一致,即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一方面,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普及,病人可能要深究一些东西,医生要理解病人的这些需求。另一方面,医学还没有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像特鲁多医生的名言“偶尔在治愈,经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要理解医生这个职业更多的是帮病人渡过难关。比如,在现在的医疗体制中,医生给患者用药需要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但一些特殊的病人,有时需要超说明书用药,这就面临抉择。在相当程度上,医生无法保证采用某种医疗措施就一定能治好病人,所以一方面需要医生有担当,有专业实力,才敢于用药;另一方面还需要患者的包容和信任,才能够用药。

另外,我从当主治医生时就开始做科普了,我觉得科普是医务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也是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很多慢性疾病无法治愈,但完全有机会控制,医生就需要把控制疾病的知识和方法教给患者,这样才能让患者做好预防,管好疾病。▲

最新资讯